前言范围...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符号... 5 技术要求 5.1材料及热处理 5.2公差.. 5.3·其他... 6 检测方法. 7 检验规则. 8标志.. 9 防锈包装. 附录A(资料性附录)与轴承配合的轴和外壳孔的技术要求 A.1与轴承配合的轴. A.2与轴承配合的外壳孔附录B(资料性附录)推荐的安装方法
本标准按照GB/T1.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。 本标准代替JB/T8878—2001《滚动轴承冲压外圈滚针轴承技术条件》,与JB/T8878--2001相比
修改并删除了部分符号(本版的第4章,2001年版的第3章);修改了对材料要求的表述,增加了可采用塑料保持架的规定(本版的5.1,2001年版的4.1);增加了Fw≤3mm轴承的滚针总体内径公差(本版的表1,2001年版的表1);修改了对检测方法的表述(本版的6.1,2001年版的5.1);修改了环规壁厚(本版的表3,2001年版的表2);修改了塞规过端尺寸(本版的表4,2001年版的表3)。
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。 本标准由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(SAC/TC98)归口。 本标准起草单位: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、苏州轴承厂有限公司、常州光洋轴承有限公司、襄阳
本标准主要起草人:李飞雪、张有志、汤伟庆、倪江、周雪刚。 本标准于1989年3月以ZBJ11019—1989首次发布,1999年4月标准号调整为JB/T8878——1999,
本标准规定了符合GB/T290—1998、GB/T12764--2009规定的一般用途无内圈、冲压外圈滚针轴承(以下简称轴承)的技术条件。
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。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。
GB/T7811--2007给出的以及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。 C:冲压外圈公称宽度; D:冲压外圈公称外径; Fw:滚针总体公称内径; Fwsmin:滚针总体最小单一内径1); Acs:冲压外圈单一宽度偏差。
滚针总体最小单一内径是指将一圆柱体装入滚针组内孔,至少在一个径向方向上轴承的径向游隙为零时的圆柱体的直径。
5.1材料及热处理 5.1.1冲压外圈和保持架采用符合GB/T5213-—2008规定的表面质量不低于FB级(较高级)的冲压用冷轧钢板(带)制造。热处理后,其滚道表面的硬度不应低于664HV,硬层(渗碳淬火硬化层)深度按产品图样的规定。冲压外圈和保持架也可采用性能相当或更优的其他材料制造,其热处理质量按产品图样的规定。 5.1.2保持架也可采用工程塑料(PA66-GF25)制造,其材料应符合JB/T7048一—2011的规定,也可根据用户要求,采用其他材料制造。 2
5.2公差 5.2.1滚针总体内径公差见表1。 5.2.2冲压外圈宽度公差见表2。
5.3其他 5.3.1 冲压外圈不应有裂纹、拉痕。 5.3.2 带密封圈的冲压外圈滚针轴承,其密封圈的材料、结构形状和尺寸公差应符合产品图样的规定。 5.3.3 轴承压入环规后应旋转灵活。 5.3.4 与轴承配合的轴和外壳孔的技术要求参见附录A。 5.3.5 轴承使用中推荐的安装方法参见附录B。 6 检测方法 6.1滚针总体最小单一内径Fwsmin的检测按GB/T307.2一2005中7.4和7.5规定的方法进行,有争议时,以7.5功能性检验方法为准。检测时需将冲压外圈压入一淬硬钢制环规中,然后用带有“通端”和“止端”的塞规检验。环规的尺寸和公差按表3的规定,塞规的尺寸和公差按表4的规定。
超过 6 10 18 30 50 如果环规的实际内径偏离公称内径,滚针总体最小单一内径Fwsmi的极限偏差应进行修正,以补偿环规内径的变化量。允许的环规最大内径为D减去公差级N6的上偏差值。
6.2 轴承外圈宽度公差用游标卡尺测量。 6.3 硬度试验方法按GB/T4340.1-2009的规定。 7 检验规则
A.1 与轴承配合的轴 A.1.1 轴颈配合表面的硬度不低于58HRC。 A.1.2 轴颈配合表面的表面粗糙度的最大值为Ra0.2um。 A.1.3 轴颈的尺寸公差为h5(h6)。 A.1.4 轴颈配合表面的圆柱度不应超过轴的尺寸公差的50%。 A.2 与轴承配合的外壳孔 A.2.1 外壳孔配合表面的表面粗糙度的最大值为Ra0.8μum。 A.2.2 外壳孔的尺寸公差根据座的材料按表A.1选用。